评论者:L |
评论时间:2012/10/23 17:27:57 |
|
|
这是二、四队的住房,旁边己经有农户在建新房了,要保留这二幢宿舍难了,农友们想怀旧的话,趁早啊!
|
评论者:感 |
评论时间:2012/10/24 15:27:12 |
|
|
慘不忍睹!
四十多年了......它也該完成它的歷史史命了.......
|
评论者:棉歌 |
评论时间:2012/10/24 22:18:43 |
|
|
十分喜爱这幅照片作品,因为它展示坚强与勇气!从打泥砖,挑石卵.....从挖基础到建房盖瓦,大家在这里流下多少的汗水!虽已是“惨不忍睹”一砖一瓦却留下深深的情感,记得一到夜晚淡淡的灯光下......或者你在默默写家书,也许你在偷偷看书报,还有受到委屈而在写不该写的检讨书........我爱那泥砖屋,住那里开门见山,山清水秀.......
|
评论者:小C |
评论时间:2012/10/24 22:30:50 |
|
|
地上坍塌的是老屋,人心崩溃的是信仰;信仰危机是深重的精神灾难;“重拾”的话题显得“回天乏力”般的沉重。
|
评论者:415 |
评论时间:2012/10/25 0:17:17 |
|
|
当年寒冬冰霜时节大家赤脚踩落泥塘去“炼泥”,炼够粘度后女生每趟往粪箕撒点谷壳防粘底,挑给男生打胚成砖,几成干后堆砌成墙在顶上盖上干禾草防雨淋,总之一团泥搬来搬去,这才是农闲季节中的头牌重活呢!真是几经劳苦才见到照片中的陈墙旧砖,来之不易哦。
|
评论者:415 |
评论时间:2012/10/25 2:24:35 |
|
|
今天看来,我们当年是上了一次太阳山却自不知。看这间老屋,40多年依然屹立如初,稍加坯荡外墙,可又变新屋一间。可怜现代人从乡流入都市,流汗流血未必换得一砖半瓦,小白领们奋斗一生做房奴,是否该重提“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太阳山去?
|
评论者:清化佬 |
评论时间:2012/10/25 10:39:12 |
|
|
此“Old housc”在司农人的辞典里有老家的意思,当时农场“有瓦遮头”的连队宿舍都是这个模样。墙上用水泥批荡出来的黑板,那里曾经贴过我们要到最艰苦地方去的《决心书》。
|
评论者:清化佬 |
评论时间:2012/10/25 10:40:15 |
|
|
那时我在一队,文革来了黑板自然是最热闹的地方。一天,李某某硬拉着我去看他刚完成的墙报:只见墙报正中靠上方是红色的毛主席头像,头像周围如日到中天射出道道红光;墻报下沿是红色的天安门城楼,其背后如旭日东升射出万丈红光,整个报幅被红色的线条上罩下托着。我认为是当时流行“红色海洋”的移植之作,说:“很好!”想不到他却反问:“是否有两个红太阳之嫌?”我壮着胆说:“不会的!”。四十多年了,我们战战惶惶地走过来,其实我们所走的路并不平坦!
|
评论者:无厘头 |
评论时间:2012/10/25 11:36:57 |
|
|
既然江草是我们的
第二故乡,何不在此发动农友稍集小资,
修复一下,以便日后回乡之时还有一个怀念的地方。
不知对否仅供参考。
|
评论者:二锅头 |
评论时间:2012/10/25 21:02:38 |
|
|
曾有7勇士陈洞露营数星星,莫非又有众老叟去江草沐月光?
有启发性的照片,有伸展性的话题。走回头路,甩掉油肠肥肚,抛离三高,有建设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