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者:
小C
|
评论时间:2012/12/23 13:34:49 |
|
|
本文描述的是46年前发生在江草的一桩灾难,由于距今年深月久,过多去还原细节以考量真实难免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作者至少在文字上不应出尔反尔、前后矛盾,否则就太令人找不着北了。文中有多处自相矛盾的地方:1,原文说暴洪夹着大量树枝木头与泥沙(更大量的应是石头——评论者注),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双孔桥。不要说砂石筑的桥梁,即使是铁铸的也抵挡不了那无数的木桩无尽的冲击。原文接着又说:(待续)
|
评论者:
小C—接续
|
评论时间:2012/12/23 14:51:36 |
|
|
随着一个飞浪而来由5、6根木头扎成的木排的猛烈撞击,整条桥晃了晃后应声倒下。我很纳闷那木排是凭什么保持原形的呢?在雷霆万钧之势的洪峰里飞浪,与无数的树杆木桩砂石互撞,不但不散架还最终成为撞塌石桥的杀手。木排是钢打的?铁铸的?电焊的?还是纳米技术新材料捆扎的?若然,把那木排捞起来架在残余的石桥两端,江草人当庆幸他们从上天那里恩赐得到一座固若金汤的神桥!(再待续)
|
评论者:
小C—再接续
|
评论时间:2012/12/23 16:53:46 |
|
|
2,原文说天文水文地理时间设计施工都不准确,结果桥塌了楼倒了人死了,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接着又说我们无意无需亦无权去追究谁之过。依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建桥时没有考虑当时当地的天文水文地理等各种要素,其设计是急功近利欠科学的,其施工是较豆腐渣的。使用不到一年的桥梁在初次山洪中坍塌的事实印证了这一点,作者“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看来并没有下错。但为何接着又以三个无来否决追究的必要呢?(又待续)
|
评论者:
小C—又接续
|
评论时间:2012/12/23 18:09:56 |
|
|
如此漠然难免给人不能承受之轻的感觉。在国人的认知理念中,灾大莫过于路断桥塌、屋倒人亡。面对这样的恶果,再不作为的当局也要亡羊补牢,再冷血的活物也会拭目以待。下得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又说得出无意无需无权去追究谁的话语,阁下不觉得你正在自我扭曲心态吗?当然追究有N种方式:惩治犯罪与警示世人都可以殊途同归。3不明白作者一再强调大单孔桥不会塌的理由是什么,其实桥塌之时早就单孔了。(见文中备注)
|
评论者:
一碗豆腐 豆腐一碗 (一)
|
评论时间:2012/12/26 1:14:07 |
|
|
Y16君,客观的现实是不能够以情感——“无论怎么说”而强词夺理的,如果这文章是你的一篇作文习作,则无可非议,但把接近的时间、相近的地点发生的两件事件硬拼凑成一个因果相关的故事,来追述一件往事未免是贻笑大方了。
小可在这里仅想与在农场生活过的农友讨教几则知识性的问题。
木排何来?(一)陈洞河从江草桥到瀑布区区几百公尺,湾湾曲曲,又浅又窄,有条件放排吗?如果这条河有放排功能的,江草人会让你在河口建桥吗?(而且还是双曲拱的)
|
评论者:
黄大麻子
|
评论时间:2012/12/26 12:05:53 |
|
|
关于上述文章中“五、六根木扎成的木排”,本人理解为:“由三、四根木并列组成的简易小木桥的桥面”。当时,从江草小学步行到二四队就要过此种桥。森工站前也有,后来陈洞队厨房到菜地之间的小溪上,我们也架建起同一类型的小桥。此种桥的桥面整体被突发的山洪冲走是常有的事。要求在洪水里,在约隐约现的一大堆木头中,分辨出那是木排?还是木桥面?这,对于刚来山区不到一年时间的广州知青来说,是有点过分了!
|
评论者:
一碗豆腐 豆腐一碗 (二)
|
评论时间:2012/12/26 20:51:42 |
|
|
木棑何来?(二)以江草桥为起点,陈洞河左岸中段靠山边有湾塘角,近陈洞山是二、四队,这边山势平垣,当年没有砍伐;右岸中段与湾塘角遥遥相对的山边有“柬埔寨”一家的独居,在二、四队宿舍未建好时我们曾暂时借住在那里,再往前不远有一山沟,(这一带唯一的山沟)这可能就是清化佬所述的“回音谷”了,江草人在这里砍下的木材都是用“牛角车”沿着山脚下的小路运到江草小学后面的空地的,这样比运到河里更近、更省事。
|
评论者:
一碗豆腐 豆腐一碗 (三)
|
评论时间:2012/12/29 22:48:41 |
|
|
木排何来(三)江草河是由陈洞河与内山河在江草汇合而成,一直流过司前卫生院前汇入清化江,沿途曲折跌宕,本人曾与曾伦、老朱从黄沙坑顺水送过几根木头回刘屋,(在曾伦的“梦里司农”之“放木”说的就是此事)深受艰辛,见证了江草河“不可能放排”,江草人是在河里像赶羊般把一条条的原木送到森工站的,至于扎排与放排的事,那是森工站的干活了。
|
评论者:
一碗豆腐 豆腐一碗 (四
|
评论时间:2013/1/3 18:43:42 |
|
|
木排何来(四)江草河建桥处两岸不过十公尺上下,犯得着建双曲栱桥吗?如果当年真的是建了双曲栱,那么我们应该称之“涵洞”了。其实也无所谓计较什么单、双孔了,既然Y16君说:“…整条桥已经泡在水中,仅露出桥面……若是单孔桥……”难道木排到来时会乖乖地潜入水中从大孔通过?
|
评论者:
一碗豆腐 豆腐一碗 (后话)
|
评论时间:2013/1/10 23:47:29 |
|
|
江草桥塌了以后,现场乱石参差,场领导派林永辉率瘦骨等人对其进行爆破整理,然后再填上石块,建成了所谓“水漫桥”,把陈洞河口几乎全堵住了,陈洞河水提高了很多,缓缓地从“桥”面上漫过。1969年的洪水来得更猛烈,水位漫得更高,但也没有超过江草小学的石脚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