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0周年庆   [关闭]
 
共和国的一位核卫士

文章来源:创作  作者:清化佬  提供者:清化佬  日期:2015/12/21  察看次数:1490

                                     共和国的一位核卫士

    文革期间的1967年3月,我们在广州“六五总部”及分散回家居住的大部分司农知青,又“抱团”回农场“抓革命,促生产”。当时并没有谁发起组织、动员,大家只觉得在广州没有我们该做的事。“抱团”:一是从众,二是自保,三是习惯。总之近两年的知青集体生活,我们习惯“抱团”而行,参加者也自觉地进入各自的角色。这就是我们能较平安地渡过,深不可测的政治旋涡和险恶的自然环境的原因之一。

    我们几十人“抱团”带着简便行李从广州回到韶关火车站广场时,己经是深夜了。有人张罗着买往始兴的汽车票,有人去吃宵夜,也有人到附近逛街市。大家的行李就集中放在广场北面一排商店的台阶上。我和两三位农友分成两组,一东一西坐在台阶上看守行李。突然间,一个穿黄布棉军装的陌生男人来到我身旁,与我并肩而坐。偌大的火车站广场,那里不能坐?非要坐在我身边!昏暗的路灯使我无法看清楚,他戴着布军帽遮掩着的那张脸。我心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但在公共场所里,我一时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把他赶走。我目光紧紧地盯住他的同时,用余光观察附近,了解他是否还有同伙。奇怪的是他一直坐着,也不说话。我确定了他并没有同伙后就主动与他交谈,问:“是等火车吗?”答:“不是”。“不去睡觉?”,“睡不着”。“为什么?”“老是听到广播响”。……“冷吗?”“不冷,我这套棉军装就算去讨饭,也不会卖掉。”可能见我并无恶意,他问我:“从那里来?”“广州”。“干什么?”“广州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知道我是广州人,他变得热情起来。“吸烟吗?”“不会”。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包《百雀》,自个儿吸了起来。在那忽明忽灭的火光后面,一张肌肤松弛的脸庞,幻灯片般地呈现在我眼前。有人酒后吐真言,也有人他乡遇故亲,他将我当成是广州故亲了。又从衣兜里掏出几个证件来:《退伍军人证》、《残疾军人证》、《社员记分本》……

   在交谈中我知道:“ 他曾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武装门卫,在广州时是他人生中最开心的日子。每天精神抖擞地在省政府大门站岗,两小时就可以换岗。后来部队调去守卫核原料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时,守卫人员缺乏,他们主动缩小警戒圈,延长站岗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共和国的核卫士们离核辐射源更近,受核辐射的时间更长了!之后,他脑子里就老是听到各种电台的广播响了。在医院长期治疗,未能见效。自己觉得对国家没有多少贡献,就申请退伍回家。家乡人对他很好,安排当生产队的记分员。由于老睡不着,是精神上的疾病。记工分常出错,自己也觉得对不起乡亲们。大活人一个,连记分都干不了,家里人也不理解。于是告别双亲,到广州等地,寻找以前的部队。目前还未找到,但每到各地,部队都对他也非常好,现在他一处住上一段日子后,又到另外找。” 说着说着,他说:“天快亮了,脑子的广播又响了。”便慢慢地站起身来,往广场西边走去。我为农友们守行李,不能送他一程。只能目送着他的背影,慢慢地融入韶关山城昏暗的灯光中,渐渐地化成一片蒙眬的雾霭……

    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在电视转播中看到共和国威武雄壮之师,列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时,我眼前仿佛又看了,共和国那位核卫士的背影。(完)
   文章评论  (共 2 条评论)

    评论者: 黄大麻子 评论时间:2016/2/12 12:08:42

  现在有些人关心起“知青”来,要政府对他们作出“赔偿”。那怕是下了几天乡,当了几天伪农民的城市青年,也被扣上“知青”的帽子,这一戴就是一辈子。而反观那些真正的知青:“老三届”、特别是“老三届”的前辈——文革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却默默地甘当共和国原野上的“沃土”。建议那些热心人,多读读清化佬的文章吧,共和国的沃野千里!


    评论者: 清化佬 评论时间:2016/1/21 16:51:49

   上网后有人问我,文章提到的是那一种原料?是什么样子的?又在哪里加工生产的?当时我认为这些都属于军事秘密,只能听不能问。但好奇心还在,心里奇痒。
   1971年散场,我调到县煤矿与18名农友一起分到省706地质勘查队的钻机组,跟班学习、工作。当时省地质队响应“改变北煤南运”的号召,在县煤矿附近一带山地上打地质钻,找煤层。钻机组取得岩芯后,还要由物探组再探测一次,就是把放射性物质从钻孔中悬吊而下,勘察钻孔内通过各个地质层的状态与性质。放射性物质锁在稍大于椰子壳的厚重的铅罐子中,物探组工作时要求其他人员远离。出于好奇,我留在约三十米处探出头来观察。看见铅罐子开锁后放射性物被取出,马上又被吊入钻孔中。就在这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一个铅灰色的重锤被取出又落下去,钻机四周散发出眩惑的气息。远处望去就像是烈日当空的盛夏,摇曳着飘浮在柏油路面上二三十公分处的那层“热腥”一样,十分诡异可怕!同时也听说物探组人员只能干一年,一年后就要换岗。
   当过“钻机老爷”(钻机班是整个地质队中最好的工种)的农友们也许会有人与我一样,有此“眼福”。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