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俥天唓地
[关闭]
【一口气读懂中美博弈背后的逻辑,震撼!】
作者:weds 提供者:dengyiduan 日期:2015/6/28 察看次数:542
【一口气读懂中美博弈背后的逻辑,震撼!】
文章评论 (共
6
条评论)
更多评论
>>>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5/7/2 22:03:55
麻君:你的回复让我这个历史盲对中国的传统雅文化有了初步认知和启發,谢谢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出现过博弃,主因是争夺统治权占有的战争还是争夺各自传统文化的占领而引发的战争?你的观点似乎是后者,我的观点是前者,不知我的理解对否?现在尽管中国以及世界己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传统文化包括政治文化都应允许多元化的存在,本着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交流,互不侵犯,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依照相关国际法,本着公平,合作共贏的理念处理经贸问題,世界秩序才会稳定。最近我发现中央领导包括习大大分别参观寺院.廟宇.道贯等...都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宗教信仰的重视,这就是众望所归,是值得一赞的好事,正如你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是全人类的”。我对古代,近代史没有多少认知,现代史是退休后才根据自已的经历有所认知和思考,以后还望多多指教。
评论者: 黄大麻子
评论时间:2015/7/2 17:07:31
《 答 L 君 》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的是儒与道,其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我称之为雅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己到了顶峰,随着中华汉族受外族入侵导致两次半亡国,而儒与道又有三次起死回生。第一次是亡于蒙,建元朝。第二次是亡于满,建清朝。农耕文化与牧游文化的两次碰撞,雅文化都是从失败开始到胜利告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元朝与清朝都保留了小农耕生产的经济模式,而雅文化更适合此经济模式的延续与发展。久而久之,外族统治者反而被雅文化同化了!这就前两次儒与道的起死回生。
中华汉族余下的半次亡国。我指的是近代中国农耕文化与日本海岛文化的碰撞,大半个中国的民众成了亡国奴。其实在清末民初,不断地受到外族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已经有小部分人亡国了,人们想雅也雅不起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到了“文革”期间出现了断层,孔圣人成了“孔老二”,文化人成了“臭老九”。 断层对面是现在,习大大有让儒与道重生的功力吗?我看众望所归。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儒与道是小农耕经济时代的人类精神产物,它适应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核心部分是对人性的研究和塑造高雅人格的探讨,只要人类还需要社会交流,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喜欢塑造自己具有高雅人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将是全人类的。
当然,面对来势汹汹的入侵者,用“日三省吾身”的内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张扬才有效。L君,你说呢?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5/6/30 22:31:48
麻君:你好!很高兴与你讨论问题,这是动脑筋,增知识的有效促进剂。中国的改革开放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多种原因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了(基尼系数已接近到国际标准的极限0.5%),现在政府正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的红利为广大人民所获得而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全国人民都看到的事实。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震惊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传统文化及信仰的丢失等。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我国经济全球化是不冲突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上述肤浅的观点还望指点,谢谢。
评论者: 黄大麻子
评论时间:2015/6/30 12:29:12
感谢L君参与评论。
我认为:①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有被夸大之嫌。每次公布人均收入都有白领们惊呼自己“拖了后脚”,就是一例。②中央政府对民众的文化导向不明。两千多年来孔孟之花能常盛不败,是因为它生长在小农耕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沃土之上;而正在走向大工业集团化生产、全球范围贸易经济的现代中国,与之前有天壤之别。而只提“国学”“孔孟之道”等等,毫无创新之意也解决不了问题。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5/6/29 14:15:16
赞成麻子君的评论。至於文化上的博弈,我的理解是:“文化”是多元的,不应存在互相博弈的问題,相反,只有互相尊重,相互宽容,相互接纳,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美国总是把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其他国家,并強逼别国接受,但带来的却是战争和混乱...以上观点不知对否,请麻君指正,谢谢!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关闭]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