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0周年庆   [关闭]
 
天命之年知天命

作者:王世道  提供者:dengyiduan  日期:2013/10/21  察看次数:2038

天命之年知天命
王世道

念奴娇 * 题司农网【天命之年】专栏开启
粤北雄峰,放眼处,松涛风涌千年。苍翠碧绿树连天,泉涧飞流山边。
石道艰难,禽珍兽猛,一时少炊烟。地荒人静,何处觅飞燕?
遥想知青当年,上山下乡,落户到司前,劈山修路种瓜菜,茅屋泥房
自建。岁月蹉跎,青春无价,初心全奉献,世事谁料,天命变化万千!

    十月十八日是司农网“难忘的岁月”创建四周年华诞。为了配合司农五十周年大日子的到来。网主又特意开设新专栏取名[天命之年]。让大家多多发表感想和筹办庆祝活动的好建议,真心期求一个快乐的上山五十周年纪念。
    一片苦心,苍天可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风雨半世,天命有知。我相信历尽艰辛的司农知青娃,当然会有魄力,有胆色,有文彩,有灵气去经营这一块新天地。雨过天青,让我们大家都拭目以待!
    知天命,亦称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知道上天的旨意、人的自然禀赋与天性、人的道义和职责等。今有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亦即是说: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时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我想白头网主辟这栏目的意思,无非是说:上山五十周年纪念日,如同人到五十岁,经风过雨,也应是知天命之时了。做知青做到这个份上,还不该是从心所欲不矩的吗?
     趁着十人团来美国旅游,欢聚之中我提了些设想和建议,因长居纽约廿多年,少有机会回国,时过境迁,什么都不是那么清楚了解的了。只是凭着一颗初始的心,想到就说,供大家参考而已,或者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有益。
我建议:
     1. 筹备工作从2014年新年就开始, 先成立一个小组,寻找和登记落实当年的司农朋友名单和通讯联络地址,特别要寻找那些已多年没有见面的农友.了解他们的近况.也就是说,参加五十周年活动的司农人要尽最大努力落实.
     2. 出版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暂定名"生命似火, 岁月如歌",("难忘的岁月"的续集),为此开展征文,征诗,征画,征联,征歌等文艺作品活动.
     3. 筹备举行五十周年司农知青诗书画艺术创作作品展览会(绘画,书法,摄影,歌曲,文学作品,等)
     4.举办一个文艺演出联欢晚会,( 广州,始兴.司前,那里合适那里演)
     5.举办司农知青主题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知青人生",将演讲稿汇编成报告文学
专集.
    6.组织一个司农老知青文艺宣传队,参加文艺晚会演出.
    7.举办一个司农知青电脑培训班,辅导学习电脑基本操作
    8.组织五十周年聚餐活动
    9.组织一个司农知青基金会,(属长期性的,比如筹款在10万元至20万元或更多),
具体意程方案待研究.
   10.设计订制一些有意义的纪念品
   11.所有活动的经费尽早开始筹集.可分大陆,美西,美东,香港,深圳,几个大块为主
来分摊.活动经费在十万元人民币左右。

    这些意见都不成熟,要靠大家,尤其是多年操办活动的热心人来全盘策划。司农人背靠大山,有这份气魄,相信能办好,认真主宰自己的天命一回。
    正是:
喜迎天命上峰巅
半世风云会司前
功罪千秋由人说
初心笑留醉甘泉


   文章评论  (共 4 条评论)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3/10/23 12:55:59

Johnny Kong  的善意提醒,道长的迅速回应,这种良好的具有学术味道的互动交流很好,我们能从中收益匪浅哦! 谢谢啦! ! !


    评论者: 王世道 评论时间:2013/10/23 9:30:00

原文更正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还不该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吗?”
谢谢Johnny Kong君的指正。


    评论者: Johnny Kong 评论时间:2013/10/22 20:57:46

道兄,小弟捡到漏网之“逾”,放进"不矩"当中,改为"不逾矩"。
请参阅贵文中第十行:……七十从心所欲不矩。第十五行:……还不该是从心所欲不矩的吗?逾漏网了。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3/10/22 8:45:22

本人积极响应支持白头翁的倡议与道长的初歩设想。看完白头翁与道长的文章与诗词后,又象回到48年前,天命之年不容易啊,让我们齐心丶齐力迎接更有意义的天命之年吧! ! ! 我们下乡上山的经历值得当今决策者们的反思,我们的爱国、奉献之情为何能坚持到天命乃至一辈子?如 何培养当今的年青人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我们的成长经历是有关人员认真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课题。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