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探“乡”
“你是李晓岚”“你是何喜珠”“我们当年住一个宿舍”两位六十出头、头发花白的妇女紧紧拥抱在一起,激动地泪花洒落在对方肩上。是啊,当年十七八岁如花似玉的姑娘,如今年过六旬,弹指一别就是40年,怎么能够不激动?
2012年8月20日,新疆冶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赵亚军、农十三师红星中学原校长孟磊、奎屯市电力有限公司原副总李晓岚、北京市某中学现返聘教师李芳、农十师乌鲁木齐办事处原干部林颖娟及农十师各单位退休干部及职工12人,驱车100余公里来到农十师一八二团探望离开40余年的一连老职工,受到一八二团党委接待,政委周凤山在宴席上对老知青探故乡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老知青当年在一八二团作出的杰出贡献。午后,周政委安排牛科长陪同老知青专程到一连探访老职工,聆听了一连领导的关于目前生产情况专题汇报。
这些1969年1月下乡到一八二团一连,于七十年代初先后走出一连的老知青,有的自从调离一连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对于自己当年插队下乡在一连工作、生活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经过询问了解,虽然许多老职工已经离世长眠在顶山脚下,有些老职工已经搬迁团部、北屯甚至内地随子女安度晚年,但是,他们当年对知青们工作方面的指导和生活上关照,老知青们依然不能忘怀。已经离世的老班长于晋中和马志玉的女儿、老事务长袁声民的姑娘、老保管高德其的儿子一直陪伴他们的老师孟磊、李晓岚从团部到一连。
孙谦栋是全团唯一至今留在一八二团的天津支边青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须髯银白。当年的机车组长戴双和,带着赵亚军等人驾驶着斯太尔五十四型拖拉机耕耘万亩良田,如今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闻名全团的“陈二杆子”陈相田,体魄强壮如美国拳王泰森,曾经一个人扛起一间垮塌的房梁,使其他同志有机会逃生,而自己压的吐血,如今老态龙钟不见当年雄风。
老知青们站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场院,原先的住房、办公室、职工食堂、毛主席语录碑、篮球场早已没有踪影,职工住宅也被清一色的红砖房取代。家家户户门前停着各式摩托车、拖拉机、打瓜机等等农业机械。连部办公室清洁靓丽,会议室整齐大方,连队生产情况、领导机构、人员结构、计划生育、党建团建一应俱全,公开上墙,一目了然。基本建设、生产经营、科技含量远远超出我们当年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模式,职工年收入都在几万元,有的达到十几万元,老知青们听到连队领导讲到职工收入博丰,大家都感到非常欣慰。会议室泛出会心的笑声。
自治区热电专家、高级工程师赵亚军表示,自己在一连工作只有一年,但受到的教育和留下的影响非常深刻,四十多年没有忘记老机车组长身教言传、敬业爱岗的精神,今后如果团场需要发展热电等基本建设项目,愿意亲身效力。曾经在一连学校当老师的孟磊、李晓岚,看到自己当年教过的学生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的已经退休且儿孙缠膝,喜悦之情自不待说,在学生们的盛情邀约下,他们特意在一八二团留宿一夜。
一连是这些老知青们走出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课堂,在这里受到了老军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屯垦戍边、献身边疆的深刻教育,迈开了人生转折和新的起点的第一步。为我们今后在各个行业、各项事业发展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爱岗敬业、开拓拼搏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次老知青探“乡”虽然仓促短暂(一八二团正在开生产会议,宾馆满员无处住宿),没有能够实现深入走访更多老职工的心愿,但一八二团党委盛情接待,连队经济建设健康发展,职工小康生活的良好开端,给老知青们留下深刻影响。
老知青们衷心祝愿一八二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化建设早日实现,全团职工都过上名副其实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