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俥天唓地   [关闭]
 
中共結束技術官僚治國 知青世代左右大陸未來十年

文章来源:中國時報  提供者:yiduan  日期:2012/11/10  察看次数:2357

   11月15日起,中共將為長達23年的「技術官僚治國」畫下休止符。以習李體製為主的領導人,多是在中共建政後出生的一代。他們曆經文革洗禮,當過紅衛兵、上過山、下過鄉,體驗過基層農民問題。這批穿越過「巨風巨浪」的「知青世代」領導人,即將左右中國大陸未來十年的發展。
  領導人 都是知青出身
  十八大,有資格進入中共中央常委會的,將有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張德江、張高麗、劉雲山、汪洋、俞正聲和劉延東等人。
  這10個候選資格名單中,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張德江等人全是當年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一員;部級官員方麵,如台灣熟悉的國台辦主任王毅、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監察部部長馬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都是知青出身。
  不隻中央領導階層,目前大陸31省市區100位省級正職領導中,超過叁分之一的正職官員有過知青經曆,部分省分的現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長、省政協主席四套班子正職全有下鄉插隊的經曆。例如:遼寧省委書記王王民、湖南省委書記周強、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廣西省委書記郭聲琨、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廣東省長薑大明、江蘇省長李學勇等都是案例。
  這批上山下鄉的知青中,最曆經風霜的,非「老叁屆」莫屬(1966年至1968年的初、高中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業尚未完成,他們就在時代洪流下,穿上紅衛兵製服,並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下鄉插隊、入兵團或農場磨練。
  紅色青春 向貧農學習

  在人生最青澀、亟需知識養分的時光中,1800萬名知青被指派到中國社會最底層。無論家庭背景高或低,全部得向貧下中農學習,迎接他們的「紅色青春」。
  1969年1月,16歲的習近平就前往陝北插隊;當年,父親習仲勛是被批鬥官員幹部的其中一個。時至今日,習近平都難忘那段在延川縣梁家河村度過的歲月。他們住的,可不是瓦房農舍,而是200多名生產隊社員擠在土窯洞裏;平時吃最多的是就是玉米麵窩頭,生活條件極為貧乏。
  曾在陝北下鄉插隊10年的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教授方競告訴《旺報》,當年,北京市是和陝西省、尤其是延安市對口。無論知青的家庭背景為何,下鄉後都一視同仁;不因為是家長是高層幹部,而有區別對待。
  習:陝西根,延安魂
  習近平曾多次提及下鄉插隊對他生命的影響:「這段時期就成為人生的轉折,可以說,『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曆曆在目,現在有很多思維行動都和那時候有關聯,就像賀敬之那句詩『幾回回夢裏回延安』。」
  同樣在延安插隊的,還有王岐山。1969年初,從北京35中學畢業的王岐山,隨同2萬名北京學生前往陝西,在延安馮莊公社插隊落戶。回憶起當年,他對生活物質困頓最感印象深刻:「在黑龍江插隊的人,幹活累了至少還吃得飽;但我累了卻吃不飽,終於瞭解飢餓是什麼滋味」。
  方競也回憶:「當年,陝北的物質環境確實不太好,連豬和高粱都長得比隔壁山西省的還瘦、還矮」。可見當年,習近平和王岐山所受的磨難應該不小。
  和習近平一樣,出身幹部家庭的李克強也得接受下鄉磨練。1974年3月,李克強跟着一群知青在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中,下到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跟着貧下農民在田間勞動。鳳陽,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但因水土不服,李克強還曾一度全身皮膚潰爛。
  與其他曾經插隊知青的政治局委員不同,李源潮是農場知青。位於江蘇大豐境內的海豐農場最早是上海農場的一個分場。如今在上海知青紀念館展覽室,館藏資料中就有當年李源潮所在知青點的考核記錄等。當年,他塬名叫「李援朝」,革命味兒十足。
  根正苗紅 知青躍枝頭
  現任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則是當年東北知青的一員。1968年11月,剛自高中畢業的他被下放到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在生產隊中,鏟地、割莊稼、上山冬采,趕車拉燒柴,耙犁等笨重粗活,張德江都幹過。因表現出色,他成為那批100多名下鄉知青中第一個入黨的人,完全的「根正苗紅」。
  40年後,這批曾和貧下中農並肩作戰的知青已躍上枝頭,成為中共高層領導人。這段背景,對他們究竟有什麼影響?
  方競說,當年,大城市的知青大多透過宣傳,了解農村的麵貌。不過一旦下到農村,卻和官方宣傳的內容截然不同。由於下鄉體驗過中下階層的生活,又在生產隊、公社等環節曆練過,知青確實能了解中國社會真實麵貌。
  老叁屆 純粹中共世代
  「當年我們有一句話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近期,把知青歲月的真實故事彙集成《隨記光陰》一書的前「鳳凰網」副總裁喬海燕告訴《旺報》,「老叁屆」的知青是中國共產黨完全用自己價值觀培養起來的一個世代。
  他認為,知青的背景是和中國社會底層直接聯係起來的。尤其是「老叁屆」,受當年意識形態的催化,讓他們的血液裏相對充滿理想性、信仰感和道德感。但也更務實、較為關注基層社會問題。喬海燕說,正因當年艱辛的境遇,逼得這群知青去思考未來、思考社會,也認清現實麵。


   文章评论  (共 3 条评论)

    评论者: 季青 评论时间:2012/11/15 11:13:55

进入中共高层领导的知青,不要忘记中国的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命运的知青。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振兴的希望!


    评论者: O嘴 评论时间:2012/11/12 0:34:08

錯得離譜!!還有"老三届"怎麼可能冩成"老叁届"?
估計是不懂繁體字的人尝試將簡體字文章改冩.


    评论者: 天枰座 评论时间:2012/11/10 19:34:39

太多错別字:體製(體制),經曆(經歷),方麵(方面),不隻(不祗), 曆經風霜(歷經風霜),製服(制服),中文係(中文系),曆曆在目(歷歷在目), 塬名(原名),麵貌(面貌),曆練(歷練), 聯係(聯繫),現實麵(現實面)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