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道 提供者:dengyiduan 日期:2012/3/28 察看次数:1602
|
|
 前些日子,农友们还在网上看到过粤语中关於鸡和鸡文化的各种说法,颇为有趣。近日,见曾淑参展作品画的是鸡,记忆中,她去年的参展作品,画的好像也是鸡。人与鸡就这么有缘,难舍难分。 这数十年当中,记得清楚的是儿时对吃鸡的渴望。难得家里有鸡吃了,必定是什么喜庆的日子。困难时期,买鸡需凭三鸟证,每户一只,买过就得盖个印,不能再买,可见吃鸡之不易得。 年青时,上山下乡,鸡见得多了,可吃鸡的事,也还不是件易事。鸡的经济价值比营养价值大得多了,轻易是不会随便吃鸡的。印象中最难忘的是:和喳兄落难时,每天日落日出,劈柴挑粪,挥汗如雨;却是饥肠辘辘,日子难挨啊。幸运的是江草的贫下中农,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时刻将知识青年再教育放在首位,特别是犯了错的“老阶”知青。记得是一位大婶杀了自家养的鸡,把我和喳兄叫到家中,招呼我们大吃一餐,说是要补充补充,不要坏了身体。因此,我和喳兄得以在那风云岁月中,难得一见人间真情,大婶那份行善的爱心和美德,着实把我们好好教育了一番,受用了大半辈子。如今,碰上有机会,我们也会行行善,积积德的。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这辈子就过了大半了。想不到,我和喳兄今天竟一同在纽约洋插队,一同在美国东海岸吃美国的炸鸡。在美国,吃鸡是比吃菜便宜的。提起吃鸡,几乎是天天吃,日日吃,餐餐吃,吃到问你怕还是不怕。据说吃鸡不会三高,比吃猪牛肉好,这就越加是餐餐不饱顿顿鸡了。 不过,谈到鸡,就会扯到蛋。那倒不一定是关於有蛋先还是有鸡先的争论。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母鸡是生产工具,是用来下蛋的。在农村,在山里,鸡蛋是用来换钱养生活的。我和太太(农友林俊)在顺德插队时就养了几只专门用来下蛋的母鸡母鸭。早上起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去捡蛋,那可是每天的收入之一。而更还重要的是蛋可以用来换粮票,粮票却是用来安身立命的。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纽约大画家方书久先生的一幅大作:【一斤粮票两个蛋】了。当年他在大陆画这幅画,几乎要坐牢,说是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画面上一个老太婆手拿两个鸡蛋正等待有人来换粮票,而她的背后却正隐约写着莺歌燕舞几个大字,这就犯了大忌讳。书久先生还在画面上题诗:“一斤两个蛋,可撼无人换,若问阿婆心,何待到吃饭。”书久先生为人正直,一副热心肠,在纽约华人社区是出了名的。他是安徽同乡会会长,又是纽约诗画琴棋会副会长,去年他被邀回南京办画展,取得极大的成功,周铁农先生还为了他题了字。谈起当年这幅画,他也总是感慨万千的。如今这幅画,有人出价六万美元,他老兄说,多少钱都不卖,留作纪念吧。纪念是无价的。 画面上还有两首诗,其一是:“小桥流水白粉墙,任人涂抹黑红黄,闻道莺歌又燕舞,岂知江南蛋换粮。”其二是:“风雨不住复疯狂,万叶凋零落他方,满腔悲愤秋波里,锁眉横对莽苍苍。”画与诗,诗配画,深刻地记下了那艰难岁月的悲哀。 我还是那首诗:前事难忘后事师,如磐风雨十年时;千秋功罪谁评说,大叶飚红有答词。 曾淑的画,引思了这一大段多余的话,十分的抱歉了。
|
|
|
评论者:
野山參, |
评论时间:2012/7/7 6:15:22 |
|
慈母捧蛋换儿粮
稚儿依门望娘返
天皇皇啊地皇皇
过路同志遂意偿
|
评论者:
肥仔 |
评论时间:2012/3/29 6:22:33 |
|
好画,好文,好诗歌。多写四句让诸位见笑。淚眼白粉墻,雨下落葉黃,悲哀人間舞,風中蛋換粮。
|
评论者:
王小二 |
评论时间:2012/3/28 15:38:08 |
|
久违了,王大道长的真情真性与古道热肠!文中叙述之鸡、蛋、诗、画都令人引发感同身受的憾动。很希望在【难忘的岁月】里看到更多如此率性的演绎。文中有一句话很感人:“留作纪念吧,纪念是无价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