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这是一篇本人作山寨“家教”时辅导学生作文的备课材料。自我感觉还不至于误人子弟,自己又刚刚在《永远“难忘的岁月”》中提倡人们将每日每时值得感悟的点点滴滴记下来。说过的话总该身体力行吧,因此就将该文晒到网上见见太阳。开卷总是有益的。
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学得再好,都只是传承了前人以及书本上的知识,要使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最好的体现则非写作莫属了。如果说字、词、句是一堆布料、彩带、珠片、刺绣、蕾丝的话,如何将这些美仑美奐的原材料缝制成合身、实用、漂亮而又时尚的服装,则有赖于制作者构思、策划、设计、配搭的能力了,这就是写作,也就是学生时代的作文了。 作文的本事要到家,作者除了字、词、句的基本功要扎实之外,写作的真正功力其实不是在文章里而是在文章外,这就是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以及联系社会实践了。然后在获得感知、感悟、启发、警醒等多种体会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种综合表达。这不管是对大作家还是小作者而言,都是写好文章的不二法则。文学艺术的作品因此被称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品制作。 世界是多边多元的,生活是异彩纷呈的。写作既然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当然亦该是“来源于生活,精炼于生活”的作品,其写作手法可以是正面的颂扬,也可以是反面的抨击,其思维方式可以是天马行空式的自由与飘逸,又可以是殊途同归式的综合与归纳,总之,切忌僵化,呆板与程式化。将僵化、呆板、程式化集大成于一身的典型可能非八股文莫属了。对于八股文的评贬据说有这么一个笑话:某私塾先生自拟了文章上半部分的格式、内容、字数等各种写作要义,规定学生一成不变地续写下文。全班学生苦思冥想后除一人外都交了白卷,私塾先生读完那份独一无二的答案后却笑不出来。先生拟就文章的上半部分是:“天公下雪不下雨,下到地上变成雨,变成雨来多麻烦,不如早先就下雨。”学生按其规定续写的下半部分是:“先生吃饭不吃屎,吃到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早先就吃屎。”本人无意在此宣扬离经叛道,诽师谤祖的忤逆主张,因为自己的父辈也是做教书匠的人,即便是在下,亦从事过几天山寨版的“家教”活动。没有任何理由对自家先人安身立命而自己亦心存几分敬畏的职业作出不敬的行为来,只不过觉得上述笑话毕竟有几分鲜活,借用来对八股文说三道四一下,毕竟能够令到文章显得更生动活泼。仅此而已,请有为人师表者不必对号入座。 既然自己主张写作的功力在于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以及联系社会实践,在获得感知、感悟、启发、警醒等多种深切体会后再执笔行文。那就该给学生一个探索和实践的机会。于是在某年的春节前夕,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用一周至十天的时间,仔细观察家中的桃花由含苞待放到灿烂盛开,再到落红满地的全过程。毎天参与看花,换水,扫落瓣的工作。于是学生们乐此不疲地,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前句提及的单调而枯燥的操作,有人甚至认为春节期间的气温过于干燥寒冷,竞在桃株附近放上一只电热水壷,每天在若干时段让壷中的水沸腾并散发弥漫着水蒸气,用以制造一个温暖,湿润而适合花朵盛开的环境。于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开得诧紫嫣红、连细枝末节上那些小小的毛骨朵也开出一小撮一小撮鹅绒般的嫩纤维来。这种现象给人一个启迪——努力过与未努力过的结果往往是大不一样的,有些未竟的事情居然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基础上努力挺一把后能够走出生天。一句话:“我青涩,但我绽放过”。是多么令人击节叫好的写作素材! 当然,桃花的写作还可以有如下几种中心意思的表述: (1)桃花开得璀璨夺目,当然有自身桃株茁壮,花蕾繁茂的优越条件,但绝对离不开种花人的栽培与养花人的呵护这个先决因素。由此引伸到个人自我的本事再了得,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制度的造就以及众人帮助扶持这一道理的阐述。从而表达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中心意思。 (2)插在花瓶里的桃花是温室里的花朵,即使开得再灿烂,都只是一个暂短的花开花落的过程,没有后劲,也没有结局。但如果将桃树栽种在土地上,尽管桃要忍受烈日当头的煎熬,要经历栉风沐雨的磨难,但其 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与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栽种在大地上的桃除了有花开满枝头的辉煌之外,还会有根深叶茂的茁壮与硕果挂满树的成功。从而鼓励学生不贪恋做温室里的花朵,要争取做疾风中的劲草。 (3)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世间万物都必然经历过鼎盛时的红火与衰微时的颓败这两个阶段,宛如桃花有花开灿烂之日就必有落红满地之时一个道理。因此人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的际遇,命运就会有高峰与低谷的交替。因此人在顺境时不必忘乎所以,遭遇逆境时也不应自怨自唉,以平常心处理平常事就很好。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必须引导其从观察生活开始,到参与生活在其中,并联系社会实践与时俱进,从而写出焕发着熠熠生命力的文章来。这既提升了作文的质量,又锻造了学生的人格,最后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